TZU/文

拍謝少年(Sorry Youth)由三名團員組成,分別是吉他手維尼、貝斯手薑薑,鼓手宗翰,三人目前皆是初老的三十歲,作品以充滿海味的台語搖滾歌曲為主,並充分和他們的人生軌跡緊密連結,2012年發行首張專輯《海口味》,內容反映徘徊在青春的懷舊記憶,五年後,推出專輯《兄弟沒夢不應該》,籌劃時,正好是他們由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,經歷服兵役、退伍、就職的轉變期,從名稱就可以知道,這是對自我的信心喊話,並入圍了第九屆金音創作獎的「最佳專輯獎」以及「最佳搖滾專輯獎」。
2012年發行第一張專輯《海口味》之後,獲得不錯的回響,以粗獷、不拘小節的方式演繹出台味的搖滾樂,讓許多樂迷為之一亮,甚至專輯在市面絕版之後,拍謝少年時常收到樂迷詢問是否有再版計畫,並於2015年口碑再版。
當時的封面設計是一條虱目魚的拓印,亮黃為底,配有黑丸珠的魚拓,在視覺上衝撞出強烈對比,富趣味又吸睛的設計,入圍第24屆金曲獎「最佳專輯包裝獎」,甚至由於形象太深刻,拍謝少年有段時間被稱作「虱目魚樂團」。
第二張專輯《兄弟沒夢不應該》他們依舊委託廖小子(廖俊裕)操刀,兩張專輯的意象設計均圍繞著「海」,但已從直截了當的虱目魚,轉換成綿密浪濤,以浮雕印刷的方式呈現,使浪濤看起來成了鮮活的海洋,象徵兄弟的擊拳圖像,擺放在對角線,充滿力量的設計如同這次專輯帶來的驚喜一樣。
如果說《海口味》有少年的直白和傻膽,那麼《兄弟沒夢不應該》則表現出逐漸轉化為壯年的拍謝少年,從自身關注到社會,除了成長所帶來的失落,還有對周圍鄉土文化、社會議題的關懷等多元視角,創作主題並非單一界定為兄弟情懷、青春困頓詩篇,而是如同你我的日常生活:今天只想抒發煩悶!明天看了一部電影被啟發!後天受到反核志士的震撼!環繞在同一時空,靈感源自於四面八方,具有深入生活的生命力。
主打曲〈兄弟沒夢不應該〉是一首長達十分鐘多的敘事歌曲,講述的是社會打滾多年後,憶起最初的兄弟情及夢想;〈北海老英雄〉發想自一場在金山的反核運動;〈佮你的灶跤〉做為紀錄片《拔一條河》的原聲帶,描述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一個女性新住民的故事。
其中最有實驗性的歌曲莫屬〈契囝〉,拍謝少年首次加入了北管樂器──嗩吶、堂鼓,表現出宮廟文化的氣氛,更被紀錄片導演楊力州選為2018年10月將上映的布袋戲紀錄片《紅盒子》的片尾曲,楊導進一步主動提出為他們製作MV,影片收束前戲偶交錯著空手手技,佈滿皺紋的手展現靈動幻變的操作,短短不到五十秒的畫面彷彿看到了陳錫煌老技師畢生精華,除了開頭使用了北管風入松做為開場,中場與電吉他互相比拚,兩者迸發出來的衝突,帶著一絲突破框架的刺激感,聽完之後不難理解〈契囝〉為何如此受到楊力州導演的青睞。
如若仔細聽,會發現拍謝少年的台語,似乎少了一些道地台語的「氣口」,身為講國語長大的這一輩年輕人,自小疏離於母語,導致聲調不準、語彙量不夠扎實,他們透漏當時錄製第一張專輯時,有時候是使用國語的邏輯轉成台語,於是第二張專輯,他們找了以台語為母語的製作人──柯智豪,原意是希望製作人幫忙修正一下口音、用詞的問題,然而絕大多數的內容製作人卻選擇原樣保留,因為他認為,這是這個世代使用語言的方式,語言非一成不變的,就如同作為電影《血觀音》配樂製作人,他曾在受訪時表示:
許多傳統的東西必須再找到新的生命力,回到被使用的邏輯上,而不是保存的邏輯。保存的邏輯就是會跟原本一樣,像是博物館一樣保存的很好,但是你要讓他有生命力,要能回到生活中。
感謝拍謝少年,經歷多年「日時做工,暗暝練團」也沒有放棄搖滾台語這條艱難的路,替台語重新穿了一層新衣回到我們的生活中,讓我們期待著未來拍謝少年或者有更多的後起之秀,繼續為差點走進博物館的台語撞出新的活路。
專輯試聽傳送門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