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boxenews

披著《夜色》前進,黃瑋傑用音樂紀實唱出島嶼之聲!

Shri/文


出生於高雄美濃,由祖父母帶大,在相對純樸的聚落成長,客語創作歌手黃瑋傑和老一輩的莊稼人家一樣,對土地懷有尊重、感念的心,這份情感影響了他的創作之路,歌曲內容始終不離腳下的大地,從自然生態跨足到社會議題,則是因為2006年一次意料外的請託,前去協助拍攝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,他於上報受訪時分享:「好像我過去二十幾年所認知的世界全盤崩解了,我的人生就此改變了。」看見年邁的院民面臨驅逐,人民與政府的衝突日漸激化,他再也沒辦法對社會議題無動於衷,開始頻繁參與公眾事務,心知牽動議題風向的是當前社會的集體價值觀,黃瑋傑將關心的時事寫入歌詞當中,讓更多人知道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值得被關注的公民議題,用音樂的力量,從個人發起溫緩的影響力。



第一張專輯《天光。日》唱出故鄉的一景一物,同時也描述時代變遷導致的農業衝擊及環境污染,三年後推出第二張專輯《夜色》,他訪談了許多不同國籍、職業的人們,前後超過一年半的時間,以他們生活經歷為本,架構出九位人物,角色設定取樣於社會中承擔巨大生活壓力,乃至飽受爭議的邊緣族群,專輯入圍第29屆金曲最佳客語專輯、最佳客語歌手、年度最佳專輯等三項獎項,關於金曲的佳績,黃瑋傑表示入圍即是最大的肯定,作品雖屬冷門題材,若每個人願意靜下來聆聽,會發現其中的真實與珍貴,他寫道:「裡面存有土地、尋常人們的細微之聲,存有誠懇純粹、用盡全力完成的許多故事與議題,至少這些是極為珍貴的部份。」每首歌都是一個極短篇,增加情境營造,歌曲根據故事背景、主角種族等在製作上透過環境音、母語吟唱作前導,針對描述印尼籍移工的歌曲「異鄉的夢」,編曲更融入許多印尼傳統樂器。


《夜色》反映移工、土地正義、勞動權益等當代現象及議題,田野調查期間,他觀察到時下人們的生命普遍處在漂移的狀態,討海人在海洋與碼頭間來回;移工在異國和家鄉之間擺盪;街友在社會與自身中掙扎,不論貧富貴賤,在社會的哪個階級,每個人都在拔一條生活的河。



創作靈感自生活、故鄉甚至土地上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,內容多反映集體生活記憶,黃瑋傑認為歌曲具備一定程度的公共性,於是提出「不定價」的專輯發行方式來達到普及,喜歡的人依照各自的經濟條件自訂購買金額,而這樣大膽的嘗試,更基於他認為音樂是一種公共藝術,在多數都聚焦其藝術特質時,他想為音樂本質上的公共性盡份心力,當聆聽音樂的門檻降低,歌曲中表述的地域文化及理念訴求也能廣泛的向外傳達,讓音樂紀實在社會中持續發酵。

 

專輯試聽傳送門

180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